外加劑已經成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組分,在混凝土生產中廣泛應用,但在生產實踐中經常遇到因外加劑的選擇和使用不當造成的工程質量事故。常用外加劑可能對混凝土性能產生的負面效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普通減水劑
木質素類減水劑是普通減水劑的代表,也是第一代減水劑,該類減水劑與水泥適應性差。尤其當遇到水泥中使用硬石膏或工業石膏作調凝劑時,該類減水劑會影響石膏的溶解度造成水泥速凝。此外,木鈣具有一定的引氣性,使用不當或摻量過大會導致混凝土含氣量增加,硬化強度下降,尤其是對蒸養混凝土表現更為明顯。木質素減水劑也具有一定的緩凝作用,在使用該減水劑時應注意摻量控制,防止緩凝事故的發生。
(2)高效減水劑
以萘系和脂肪族減水劑為代表的高效減水劑,也是第二代減水劑,萘系和脂肪族減水劑較木質素類減水劑的減水率有所提高,其飽和減水率可以超過20%,水泥與外加劑適應性好時,減水率甚至可以接近30%。但萘系和脂肪族高效減水劑在使用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混凝土坍落度經時損失大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往往是由于水泥和外加劑適應性不好引起的,因此,使用時應注意外加劑與水泥適應性的調整。一般來說,高濃度型萘系高效減水劑無論塑化效果或保塑效果都優于低濃產品,但用于堿含量較高(或缺硫)的水泥中,高濃型萘系雖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塑化及保塑效果卻不如低濃型。氨基磺酸鹽系高效減水劑雖然減水率大,但單一使用會增大混凝土離析、泌水,需要與增稠組分和保水組分復合使用。脂肪族高效減水劑會對混凝土染色并伴有泌水現象,清水混凝土及有外觀飾面要求的混凝土不宜使用。
(3)早強劑
混凝土早強劑多為無機鹽類,摻量大時對混凝土后期強度不利;氯鹽早強劑會引起鋼筋腐蝕;硫酸鹽早強劑可能產生體積膨脹,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鈉鹽早強劑會增加混凝土的堿含量,增加發生堿-骨料反應的風險。
(4)緩凝劑
糖類緩凝劑(如蔗糖、糖蜜)能有效抑制C3A早期的水化,糖蜜后期增強效果好,但對水泥適應性差,用于以硬石膏或工業石膏作調凝劑的水泥會產生假凝。此外,糖類緩凝劑多溫度比較敏感,溫度較低時緩凝效果更明顯,應根據溫度變化及時調整摻量。檸檬酸、三聚磷酸鈉、硫酸鋅可增大水泥塑化效果,但也會增大混凝土的泌水和收縮。葡萄糖酸鈉能有效抑制C3A水化并有較高的減水效果,但用于C3A較低的水泥緩凝效果不如糖類混凝劑。此外,高堿水泥不宜采用酸性緩凝劑(如檸檬酸),而宜使用堿性緩凝劑(如三聚磷酸鈉)。
(5)防凍劑
防凍劑中早強組分、防凍組分多為無機鹽類,使用不當會引起混凝土后期強度倒縮、鋼筋腐蝕及堿-骨料反應。
(6)膨脹劑
膨脹劑摻量大,堿含量高,使用時往往會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損失大,后期強度低、耐久性下降。溫度與濕度對膨脹劑效果影響甚大,低溫非濕養護不僅起不到補償收縮的作用,甚至會增加裂縫出現的概率。
(1)高效減水劑
高效減水劑摻量正常時,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會隨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過飽和點以后,再增大到一定量以后在增加摻量,不但減水率不在增長,混凝土的泌水率也隨之增大,凝結時間延長。聚羧酸減水劑的摻量一般在0.15%~0.25%;脂肪族減水劑和萘系減水劑折固用量一般為0.5%~1%,當使用固含量40%左右的液體時,其摻量為1.5%~2.5%。
(2)緩凝劑
緩凝劑用量少時,無法達到預期緩凝效果,過量加入會造成混凝土長時間不凝固或增大混凝土開裂的傾向。磷酸鹽類緩凝劑摻量為0.06~0.1%,使用三聚磷酸鈉時,應注意其在水中初始溶劑度可達35g/110g,數日后反而降低至初始的1/2~1/3,因此會有白色沉淀。葡萄糖酸鈉的摻量為0.06~0.1%。
(3)早強劑
早強劑過量加入,雖然混凝土早期效果好,但后期強度損失大,鹽析加劇影響混凝土飾面,增加混凝土的導電性能及增加混凝土開裂的風險。鹽類早強劑用量一般比較大,如硫酸鈣摻量為0.5%~3.0%,有機化合物早強劑摻量較小,一般低于0.1%。實踐中很多情況下都是使用復合使用。
(4)引氣劑
引氣劑過量加入,混凝土工作性反而降低,更會影響混凝土抗壓強度、抗滲、抗碳化性能。脂肪酸類引氣劑一般用量為0.005%~0.02%,引氣量2%~5%;松香樹脂酸類摻量一般為0.003%~0.02%,引氣量3%~6%;皂甙類摻量0.005%~0.05%,引氣量,2%~4%。
綜上所述,正確采用外加劑品種及摻量是保證混凝土質量的關鍵,在使用外加劑時,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如環境條件、施工條件、材料條件及結構設計對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等),進行摻加外加劑混凝土試配與檢驗,避免外加劑對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響。
外加劑對混凝土性能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最新評論:
熱線:13520382660
手機:13520382660(微信)
QQ:27642206
郵箱:27642206@qq.com
地址: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肖場村北區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