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硅體為主,摻入10%-20%的高鋁水泥,再加入各種早強、減水、緩凝等組分制作成砂漿,7天水養抗折有時候達到22MPa,進入干養后抗折后期最高也就是14MPa左右了,不論如何調整比例都是如此??拐鄣箍s、水養和干養不一樣,我都知道,但是倒縮得太多了吧,另外,中間過渡的產物如果能穩定住,那么抗折估計能做到30MPa,但是個別的都跌到10MPa以下了。
你要用這種水泥體系做什么材料呀?一般高鋁和硅酸鹽水泥復配后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你做的這種實驗我也做過好多,我估計是由于這種復配的水泥體系需要大量的水來形成鈣礬石或者其他具有膨脹性質的產物,當不是水養時由于水分的匱乏導致礦物不能形成。不知道你試過高鋁比例加大時的效果沒有,我試過,試件成型后7天干養護試件體積沒有變化,當泡水后試件甚至發生嚴重的膨脹開裂破壞。
我覺得你還是把這種體系具體到什么樣的一個產品里來進行測試比較好,還有你可以在里邊加點石膏在試下效果會好點。
高鋁的體系限定了,從一開始的方向就限定制約了,即使通過有效的調整,也是費時費力啊。還是用硫鋁好些。。
不過你要想解決抗折,注意水灰比,必須要低,加入鈉基的無機聚合物和磷酸鈣,可以有很大的改善。。。。在短臨期上,要比純水泥的14要高,可以達到40以上。。。1年后甚至可以再純水泥的兩倍以上。。。這是因為磷酸鹽基的化合物形成了一種減少孔隙率的鋁酸鹽--磷酸鹽復合凝膠體系。不曉得你要弄啥東西出來。
首先,CAC耐酸性比較可以,但是耐堿性就有點弱,特別是對于強堿。。。。你這個是復合料,引入了OPC,而OPC里的CaO屬于強堿。。何況你的CAC量又這么低,那么必然導致CAC水化的CA與OPC和骨料中的富石灰體反應。。。成成的物質為C4AH13和過渡作用的CH,它的強度貢獻不高,本身CAC自身產生的C4AH13就不多,但是一和OPC一組合,那么就會持續的消耗CaO和CA,這當中強度是有部分損失的。。。既然是強堿的環境,那么就能有效的阻止C4AH13轉晶,這在單一OPC環境中能夠得知,但是這個也是暫時的,當CaO消耗不足時,那么C4AH13降繼續轉晶成更穩定的物質C3AH6。。。我們都知道CAC中強度貢獻最大的是CA和C2A,在后期,它們都會陸續的轉晶為更為介穩的密度更大的C3AH6,但是這樣的話,導致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很多孔隙。。。這就是為什么CAC初期強度上來得快,但是后期就會面臨著抗壓和抗折的強度倒縮,畢竟CA和C2A轉化形成了孔隙。。。在這里多說一句,CAC在15oC以下水化,初始產物主要為CA。。但是高于15oC,就會CA和C2A一起生成,同時還附帶生成AH3。。在25oC時,它們的比值基本為1:1,但是到了30oC時,CA這個物質就探測不到了,只有CA2。。。當然溫度在60oC了,那么CA瞬間就會轉換成C3AH6。。。溫度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啊。在5oC下,CAC中的CA要想完全轉化為C3AH6,需要的年限是相當長了。
言歸正傳,既然形成了很多的空隙導致了強度的倒縮,那為什么時間越久,初期測得的強度值,到后期時卻更大了呢?。。。這是因為水化時,還有C12A7、C4AF(黑色CAC)、B-C2S、C2AS-C2MS2、CA2等,這些都能為CAC提供后期的強度,逐漸尼布初期那些孔隙。。。當然建議最好水灰比保持在0.4,這樣呢,更能充分發揮出CAC的性能,同時又不會出現強度倒縮的過大,瑞然會有點損失,但是只要保持水灰比在0.4,那么不會損失很多的,甚至不會損失,反而增加。OPC的機理就不說了。
假設現在的室溫是25oC,濕度正常標準值,調節你的減水劑,控制你的水灰比為0.45(自己試試,看能不能實現0.4)左右,再來調節你的凝結時間,這里就會牽涉到你的早強劑和緩凝劑,這兩個當中需要取舍一個,個人建議取舍早強,因為早強一般都是溫度低時,才會考慮的玩意兒,現在這個季節沒必要。。這個需要你自己去調試,早強大了,那么直接促使你的試樣初始強度和后期強度都低,因為晶體轉化生長的太快,孔隙多。。。緩凝多了,直接導致你初始強度偏低,但是后期強度可高可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溫度。。。溫度大了,說穿了,就相當于你的早強劑了,溫度也是你所說的中間產物問題。。。還有你的骨料級配和含量問題,級配這個很關鍵不用說了吧,至于這個含量,如果有富石灰主體存在,那么也是你的強度一個損失。。。對于孔隙的填補,不知道你的試樣用過硅粉或者惰性細微料沒,可以考慮添加些來彌補。。至于需不需要膨脹劑來配合,個人覺得CAS中用些可以,CAC就沒必要了。。。整完這些,那么你的抗折絕對有所改觀。如果還想更高,可以參照MDF的做法。
關于樓主的試驗,我還是有很多的疑惑的,疑惑的地方大致有這些。。
1、CAC參量問題,是拋棄了骨料來算的比值,還是加上了骨料來確定的。。
2、每個試驗的外加劑的運用是否相同等量。。
3、拆模的時候,試件是否有損傷。。
4、試件是澆灌的,還是來回刮的,每個試件的體積是否相同,是否經過壓實的一些處理。。
水養加快反應的進程,并且環境十分有利水泥水化,抗折強度高些,實屬必然。七天之后的干養,強度倒縮,樓主對這個覺得不可理解,或者超出了估計,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因為你前期的養護是水環境,水泥自身存在很多的孔隙,這些孔隙(大孔和中孔影響大些)在水環境中,通過滲透充滿了空間。。。在這其中,大孔對強度影響十分巨大,中孔也影響強度,但是更多的確實毛細管作用。在水分排除時,強度必然倒縮,很多應力都有水的參與的。因為你這個是試驗,像鈣礬石的重結晶啊,堿硅反應啊,我個人覺得,影響微乎其微,畢竟體積不大。這種強度的倒縮,由于是發生在凝結之后,并且所測數據在28天之內,就不去考慮C-S-H之后的事了,一般這個影響的是月,甚至是年的事。。。至于晶體包裹的未反應的水泥,一般凝結之后的含量會在2%-5%之間,這個就真的取決于你的水化速率問題了。。最后,還是那句老話,水灰比、溫度、孔隙率真的很重要。
不過建議樓主不要太在意強度,過分的在意強度,反而會出不少的問題。適當就行了。當然,特種項目除外哈。有什么不對的,多指出,有什么不同見解的,也多指出,歡迎各位大神前來補充,誠心求教。
很長時間沒有關注自己的帖子了,突然發現這么多高手給了很多解釋,確實都有道理,上述數據,我說的比較保守,怕被比人誤解說是假的,但確實是真的。7天水養,后干養,1天的抗折基本就是14MPa左右,7天后抗折儀器做不出了,然后在稱上加了砝碼,更大了。7-28天中間有段時間抗壓繼續提高,抗折跌的很厲害,28天以后,又超指標了,最大的抗折有30MPa,但抗壓也就90MPa左右,最高的不過104MPa。其實工藝上真沒有特殊復雜,砂子的級配是初步試驗確定的,沒有走fuler曲線,微硅粉也沒有加,怕影響流動性,密實度不是太好,還有些小氣泡。但是斷面有些發亮光了,一部分是砂子全斷了,另一部分是水泥基生成物就放光。我估計有以下幾種可能:
1.我選用的膠凝原材料是比較好的,都是經過幾年篩選出來的品種,好的原材料之間的相容性又很好,相互反應恰到好處,水化后的生成物對強度很好,從破壞界面可以看出。從彈性模量上看,砂漿的彈性模量接近43000MPa,不小了。
2.外加劑質量也是歷經多少次確定的,都是好東西,但不是最貴的,本身緩凝劑等材料只會增加后期強度。
3.沒有任何一種材料會降低強度,尤其是纖維素這類的東西,我用了之后,抗折丟一半,抗壓沒有損失。
高鋁水泥與普硅水泥復配問題 最新評論:
熱線:13520382660
手機:13520382660(微信)
QQ:27642206
郵箱:27642206@qq.com
地址: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肖場村北區44號